百年前从牙买加寄来的箱子,两套崭新的莨绸中式服装保留完好,引起市民关注

百年老房能否建个民俗博物馆

版次:08来源:盐田新闻    2019年08月20日

清除旧箱子上尘封的土,上面的字显现出来。

“这些百年前的旧物件,先抬走保护起来吧。”

【深圳商报讯】(记者 贾少强 文/图)本报《百年前的老屋 记忆中的乡愁》(见7月30日《深圳商报·盐田新闻》第八版)关于芙蓉板村一座近百年老房子的报道,在盐田四村居民及华侨中引发广泛关注,也引起区文化部门相关人士以及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近期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记者,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一位在盐田港口工作叫欧阳小青的男士多次联系记者和何卫东先生,他说他在上海上大学时,虽然学的不是建筑专业,但非常喜欢上海老弄堂里的各具风格的建筑,觉得很有味道。看了这座近百年的房子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他还专门查阅了盐田河临港产业带的相关规划,看到规划中有“永安创智小镇”的概念规划,概念规划中有绿地和社区公园,他就想,是否可探讨将芙蓉板村的百年老房子和“仁福堂”“瑞霭吾庐”等几个碉楼,一起聚集到未来的永安创智小镇绿地范围内,并将它们活化,如建立民俗生活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展馆等等,助力盐田河临港产业带的发展。

一位老家是盐田四村叫彦璇的海外华侨给记者留言说:拆、拆、拆!然后建成千篇一律的石头森林。老房子的天井有什么用?烟囱、烧柴的灶台长什么样子?炮楼的特殊意义,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可能只有通过纪录片或残存的仅有的一些老照片来了解一二。随着一座座村庄在更新中消失,这些村民关于村庄的记忆,随着城市的更新而永远定格在这一代,把他们房子和记忆一同连根拔起。

区文化及文物保护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多次联系到何卫东先生,到这座近百年的房子查看。由于房子即将拆除,8月16日,记者与区文化及文物保护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这座老民居,看能否将一些民用家具等保护性地搬出来。

由于周边的房屋基本上都已经被拆除,通往老房子的道路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爬上被推到后堆得高高的废砖石堆,在崎岖不平的石堆上走进老房子。一名工作人员用扫把将一个布满灰尘的脸盆架子清扫后,脸盆架上的木刻花纹便显露出来,还有彩色的绘画。“这个可以保留。”另一名工作人员扫除一个大箱子上面的厚厚尘土后,“这个箱子上面有字!”他惊奇地喊道。随即,两人把箱子抬到楼下,仔细擦拭后,上面的字清晰起来,共有四行文字,上面清晰地写着:

FORM:谭何

CHO TOM KGN JA.B.W.I.

TO: 港香

HONG KONG

这个由中英文混合起来的书写方式看起来有些复杂,牵扯到的是中英文书写习惯的不同问题。因为英文是从左向右书写的,而当年中国的汉字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往左,所以“谭何”读出来就是何谭;“港香”读出来就是香港。

记者向何卫东询问,他惊讶地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何谭(何其超)、何顺从牙买加寄回到盐田芙蓉板村的箱子,确实是两个,都是寄到香港,然后带回来的。那个樟木的箱子何卫东收留到仁福楼了,这个箱子可能多年没有用,上面灰尘太多,就没有搭理它,一直放在楼上。何谭、何顺的后人后来也都离开盐田,不怎么回来,所以可能都忘了这个箱子了。区文化和文物保护部门的两名工作人员经过仔细擦拭,把箱子的两个长满铁锈的卡口也弄好,试了一下,还能用。两人打开箱子,里面放了很多衣服,其中有两套崭新的衣服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两套衣服布质都是莨绸,男式是黑色,女式的是深蓝色,都似乎都有一定的光泽,款式都是典型的中式服装,扣子是圆形盘扣,其中一款上面的盘扣中间还有一个小铜球。“从材料看,莨绸是比较高级的衣料,这可能是当年比较庄重场合穿的礼服。”

一个铸铁的炭炉引起两位的注意,“这可能是当年冬天烤火用的。”还有几种不同的扁担。由于我们只有三个人,路又极其难走,到了临近中午,里面还有很多门板、窗棂等等来不及清理。“看是否再找时间来吧。真想把这些高高的门板、刻着花纹的长长条石都搬走,可惜没这个能耐!”两位工作人员叹息道。

这两位工作人员抬着箱子,其中一人手里还拿了一口小缸,记者一手拿着器材,一手拿着脸盆架,又爬上高高的砖石堆往回走。

回头看着这座老房子,不知以后是否还能见到。

作者: